hgame网站世界古代史考研精华笔记④-历史学考研

2018年11月28日

世界古代史考研精华笔记④-历史学考研
别放弃治疗,速速点蓝字关注我们这是导语啊
今天小编给大家整理了世界古代史考研精华笔记,一起来看看吧~这段时间都在给大家整理笔记,会穿插着发,各位宝宝可以关注一下~各位同学有什么想看的内容,想要的资料都可以给小编留言,也可以私信小编呢~
9第九章欧洲基督教文明
第一节 法兰克王国
一、法兰克王国的建立
1、法兰克人:系日耳曼人的一支,原来居住在莱茵河右岸,4世纪进入高卢北部。
2、墨洛温王朝:法兰克人中的一支萨利克人在首领克洛维率领下,击败罗马人,占据卢亚尔河和塞纳河沿岸地区。486年,克洛维接受基督教,在教会支持下,吞并其他部落,占领罗马高卢全境,建立法兰克王国。因克洛维出身墨洛温家族,他建立的王朝称墨洛温王朝。王朝初期编纂的《萨利克法典》,记载了法兰克人的一些古老情况和封建化萌芽的某些状况,全文共418条。
二、法兰克王国的封建化
1、查理·马特的的采邑改革(8世纪初):克洛维死后,法兰克陷入分裂割据状况,国王大权旁落,有“懒王”称号。地方教俗贵族的政治代表“宫相”开始崛起。720年占据西班牙的阿拉伯人侵入高卢,查理.马特任宫相,为了组建一支强大军队,他对王国的土地占有关系进行了重大改革,即实行了“采邑制”。采邑制的推行是中古西欧土地制度上的一大变革,为封建等级制度的构建奠定了牢固的基础,也使自由民进一步农奴化。
2、加洛林王朝的建立(751年):751年,宫相矮子丕平在教皇支持下称王,他出身于加洛林家族,他所建立的王朝称之为加洛林王朝。756年“丕平赠土”给教皇,教皇国建立。
3、查理曼帝国(800--843年):丕平死后,其子查理继位,在国王查理(768-814年)统治时,法兰克王国达到鼎盛。其版图空前扩大。800年查理称帝,有“罗马人的皇帝”之称。843年,查理的三个孙子签定凡尔登条约,齐慧娟三分帝国。
第二节 西欧封建制度(很重要)
一、封建土地所有制的形成
1、马尔克制(农村公社)与“自由地”阶段:日耳曼人有传统的农村公社,在入侵西罗马帝国时,开始解体。于是“公有私耕”的土地逐渐变成可以转化和买卖的“自由地”,这就为封建化的普遍发生创造了历史前提,同时,自由农民的个体经济也比较脆弱唐璜之瘾,常常破产,沦为封建主奴役下的依附农民。
2、采邑制阶段:查理.马特的采邑制形成封建等级制的开始。
3、“特恩权”制:在大量小农主动依附封建主和教会时,地方封建主势力逐渐扩大,于是法兰克王国普遍推行“特恩权”制,即国王承认封建领主在自己所辖地区内拥有行政和司法权利,王国的官吏不得进入这里实施国家的公共权力。
4、世袭领有的封地阶段:此后,封建主纷纷违背旧制,将采邑传给自己的子孙,到9世纪时,采邑就逐渐演变为世袭的封建领地。领地内封建主对广大农奴和其他劳动者进行剥削,于是农奴阶级的形成。经过几个世纪的演进,法兰克国家的封建化过程终于完成。
二、西欧封建等级制度
1、分封制:又称等级分授占有形式。国王将全国土地分封给大封建主,大封建主分封给中等封建主,中等封建主又分封给小封建主。这样层层分封,形成以土地为基础,以封君封臣关系为纽带的封建等级制。
2、封君封臣制:在进行分封时,常常要举行仪式,封君封臣要履行相互之间的封建义务。主要有效忠、支助、劝谏等。从而形成封君封臣制。中古西欧的封建等级制主要就是表现为封君封臣制。
3、庄园农奴制(9—13世纪)
封建庄园的生产组织形式:庄园是西欧封建社会的基本生产单位。典型的封建庄园采用劳役地租形式。庄园土地被分为领主自营地和农奴份地。领主自营地与农奴份地相互交织在一起,采用二圃制和三圃制的轮种方式。
农民反抗封建奴役的斗争:主要有农民夺取土地、农民起义和“公社运动”。
三、封建王权的确立与发展
1、封建宗主权的体现
2、封建王权的有限性及其加强
第三节 中世纪基督教文化(基础知识)
一、奥古斯丁的神学理论
1、基督教的国教地位与《圣经》(《旧约》和《新约》)
2、基督教的教义——奥古斯丁的神学理论
①“上帝创世”说 ②“原罪”说 ③“预定”说 ④“三位一体”说
二、“蛮族”王国与基督教的传播
1、“蛮族”王国皈依基督教
蛮族统治的需要,使法兰克人首先皈依基督教,勃艮第王国、西哥特王国、不列颠等皈依基督教
2、基督教的传播与军事扩张
772-804查理曼大帝通过军事扩张传播基督教,萨克森、斯堪的纳维亚、摩拉维亚、波希米亚等地相继信奉基督教。
三、基督教神权政治文化传统的积淀与国王的涂油加冕典礼
1、教会的宗教权威与王权神授
教皇的产生(455年)455年罗马立奥大主教称立奥一世
教皇国的建立(756年):756年矮子丕平将意大利拉文那至罗马的大片土地赠予教皇,通过“丕平献土”,以教皇为首的政教合一的神权国家——教皇国建立起来。
神权政治学说(教俗二元论):查理帝国分裂后,教皇伪造了《君士坦丁赠礼》,以此为教廷神权支配西欧提供历史证据。教会宣称教皇与国王分别是统治人类社会的宗教领袖和世俗领袖,教皇掌握灵魂,而国王的权利来自“上帝”,宣扬“君权神授”。随着“克吕尼改革”运动,教会开始了反对俗权控制教权,树立教皇权威的斗争。并与德、英等国的君主展开了“授职权之争”。到教皇英诺森三世时,提出了一个新神权主义。教黄权威达到鼎盛。14世纪开始,教皇权威由盛转衰。
2、国王涂油加冕典礼的含义及内容:7世纪后期西哥特王国首用,后在西欧各国普遍实施,成为中古西欧的一项重大神权政治礼仪,它象征国王是“承蒙上帝恩典”的统治权威,另一方面也包含着“王在神下”的意蕴。
四、教皇神权的兴盛
1、克吕尼改革运动与教皇权威的崛起(11世纪):表现在:完善教阶制度、“授职权之争”、占取土地(西欧3/1)、征收什一税等。
2、新神权主义(11-13世纪):主要有“双剑说”、“日月说”。
五、教皇神权由盛转衰(公元14世纪以后)
1、异端运动与封建王权的强化:宗教异端开始出现。12世纪法国南部的阿尔比成为中心出现了“阿尔比派异端运动”,后分裂为华尔多派和纯洁派。14世纪后期的英国也出现了以约翰.保尔为首的”罗拉德派”,还有牛津大学教授威克里夫的市民的异端主张。同时,随着城市的兴起,封建王权开始强化,于是,罗马教皇的权威开始下降。
2、转折点:表现在卜尼法八世事件和阿维农之囚。
六、基督教神学氛围笼罩下的中古西欧文化
1、经院哲学:经院的含义、内容、唯实论与唯名论
2、社会宗教生活与宗教艺术
教区与圣礼、宗教税收
教堂的建筑与艺术:罗马式(从查理曼到12世纪)、哥特式(12世纪以后)
3、骑士精神及其文学反映
4、中古西欧的学校教育
第四节 西欧封建国家的建立
一、法国
1、西法兰克王国:查理曼帝国分裂后,西法兰克王国简称法国。
2、从加洛林王朝到加佩王朝(987—1328年):987年加洛林家族的国王路易五世死后无嗣,加佩家族的法兰西公爵休.加佩被教俗封建主拥立为王才真旺姆,开始了加佩王朝的统治。加佩王朝初期,法国仍处于封建诸侯割据的四分五裂状况之中,法国王室领地仅占全国总面积的1/15。孱弱的王权还受到英国领土扩张的威胁。
3、封建王权的加强(从加佩王朝至华洛瓦王朝):自12世纪起,随着社会经济复苏和城市商品经济的发展,全国各地经济联系日益加强,为法国封建王权的巩固和强化提供了必要的历史前提。在教会、城市市民和部分封建主的支持下,法王开始了政治集权的进程。从腓力二世开始了打击地方封建主和英王权力的进程。到腓力四世,于1302年召开了法国历史上第一次三级会议。从此,法国形成了封建等级君主制星方天使。1328年,加佩家族绝嗣,由华洛瓦家族的腓力六世继位,开始了华洛瓦王朝。然而,围绕王位之争,终于引发了漫长的英法“百年战争”。战争期间,1358年,法国爆发了中世纪历史上规模最大的一次农民起义,史称“扎克雷起义”(意为乡下佬起义)。
二、英国(比较重要)
1、5—9世纪的英国:盎格鲁-撒克森人自5世纪入侵不列颠,征服了岛上的土著居民。在6世纪形成了埃塞克斯、威塞克斯等7个小国。它们之间展开兼并战争。到8世纪,各王国都皈依了基督教。
2、9—11世纪的英国:9世纪初,威塞克斯统一了各国,“英格兰”一词大约从此时开始使用马金库。英格兰开始走向统一。10世纪末,丹麦人征服了整个英国,建立了所谓“卡纽特帝国”。
3、“诺曼征服”与英国的封建化:1066年“诺曼征服”是英国中古史上一次重大的历史事件。1086年“末日审判书”逐渐使封建生产关系得以确立。
4、12—14世纪的英国:威廉一世死后,诺曼王朝时常出现王位之争。1135年至1154年出现封建大内战。之后,开始了安茹王朝。在约翰王统治时期,1215年产生了《大宪章》法茂人,这是一个按传统封建习惯来维护教俗封建主的封建性文件。《大宪章》全文61条,其中有25条是保障贵族和骑士利益的,只有六七条是保护市民和自由民的利益。《大宪章》的主要精神并非否定王权,而是要限制王权。它的问世开启了日后英国封建议会君主制之端倪。至1265年,贵族孟福尔一派召开了英国历史上第一次国会,与会者除贵族外,还有地方骑士和城市市民的代表,这是英国封建国会的开端。1295年,国王爱德华一世仿效孟福尔国会,召集了所谓“模范国会”,这次出席会议的代表成分与上次一样,所不同的是,贵族与主教被安排在一起开会,而骑士和市民的代表则在另一地点一起开会。以后国会就以此为模式而不时召开。这样,英国的封建议会君主制正式确立。从1343年起,国会分为两个议院,上议院由教俗贵族组成,下议院由骑士和市民代表组成。议会主要职权是讨论决定税收,后又取得制定法律的权力。
5、“红白玫瑰战争”(1455-1485年)与英国民族国家的初步形成 :1381年,英国爆发了瓦特.泰勒起义。起义虽然失败,但加速了农奴制的崩溃。15世纪初,英国农奴逐渐消失。英法百年战争结束后,英国又爆发了长达30年的“红百玫瑰战争”。这是一场兰开斯特家族与约克家族争夺王位的内战。混战的结果,大多数封建的贵族家族覆灭,封建王权强化获得了有利条件,封建议会君主制开始向封建君主专制过渡。
与经济发展和王权相适应,英国的民族语言文化开始形成。伦敦方言成为英格兰民族语言的基础,英语逐渐成了国家事务的通用语言。14英国宗教改革家威克里夫用民族语言传教。诗人乔叟所著《坎特伯雷故事集》也用英语写成。所有这些标志着英国民族国家的形成。
三、德国
1、东法兰克王国:加洛林帝国分裂而成的东法兰克王国后来发展成德意志国家。德意志地区受罗马文明的影响较弱,大部分地区仍不同程度地保留着原始的马尔克公社,封建化过程较为缓慢。受日耳曼原始部落传统的影响,德国地方大贵族权势强大。而且德国多数城市没有成为王权的重要支柱,市民较为注重自身的局部利益而不是国家的政治统一,王权的巩固和发展缺少牢固的物质基础与政治基础。
2、神圣罗马帝国的建立(962年):911年,东法兰克王国国王路易去世,开始了萨克森王朝。奥托一世杂七杂八位时,获得教会神权支持,大肆对外扩张。征服了易北河与奥得河之间斯拉夫人居住的广大地区。还数次入侵意大利。962年,他在罗马圣彼得大教堂接受教皇加冕,称“神圣罗马帝国皇帝”。但实际上,他的帝国只包括德意志和意大利北部。为了回报教会,他重申了“奥托特权”,结果由此发生了教皇与皇帝对德国教会控制权的争夺。
四、意大利:
1、中法兰克王国:查理帝国分裂后,罗退尔得到意大利中部、北部和中间的狭长地带。后来称为意大利。
2、10—12世纪的意大利:中古时代的意大利政治上四分五裂,北部长期是神圣罗马帝国的一部分,1254年,北意大利脱离了帝国,一些城市乘机扩大统治区域,发展成巨大的城市共和国,最著名的有威尼斯、热那亚等。中部意大利是教皇领地。南意大利在14、15世纪时是法国和西班牙争夺的对象。10-12世纪的意大利分裂割据,经常遭受神圣罗马帝国的侵略。
五、西班牙
1、西哥特王国(419--711年):公元419年,西哥特人在高卢南部和西班牙建立了西哥特王国。587年,西哥特王国正式皈依基督教。封建化过程开始,自由农民进一步分化。
2、阿拉伯人的统治(8—15世纪):711年,西哥特王国被阿拉伯人打败,西班牙归于阿拉伯人统治。750年,后倭马亚王朝在西班牙建立。在拉赫曼三世统治时达到鼎盛。后倭马亚王朝的首都科尔多瓦是西欧最大的城市。
第五节 商业经济和城市的兴起(重要)
一、中古西欧城市的产生
1、城市产生的背景:罗马帝国末期的剧烈社会动荡与“蛮族”大迁徙,以及频繁的封建战乱,致使中古初期西欧社会经济处于停滞和落后的状况,古罗马遗存下来的城市也因此饱受摧残而残破不堪。许多城市毁灭了,凋落了,有的仅作为封建诸侯、教会主教的统治中心而存在,它们在经济上几乎和农村没有多大区别。当时西欧广大地区盛行的是封闭狭小的自然经济模式。
从10世纪开始,西欧封建生产力的进步和商品经济的发展,为城市的勃兴创造了基本的历史前提。随着生产力的提高和剩余产品的增多,手工业日益从农业中分离出来,社会分工和产品交换日益普遍。
2、城市产生的途径:(1)许多工商业者纷纷离开农村,聚集在城堡和寺院附近与桥梁、河湾、道口等地,从事专门的手工业和商业活动,(2)农奴的反抗也是城市产生的原因。不少农奴因不堪领主的剥削和压迫,也纷纷逃亡到这些地方谋生。当时规定,一个农奴如果逃到城市之中,只要住满一年零一天,就可以取得自由人的资格。(3)也有一些城市是教、俗封建主建立的,他们为了获得更多的货币以满足奢侈生活的需求,纷纷招徕移民在自己的领地上从事工商业。于是,从11世纪起,中古西欧城市普遍兴起。首先在意大利和法国西南部发展起来。
二、西欧城市的迅速发展(13-14世纪)
1、西欧重要城市:英国东南部、法国南部、意大利北部和德国北部与南部等地的城市都相当兴盛。意大利的威尼斯、热那亚、佛罗伦萨,法国的马赛、阿尔比,莱茵河沿岸和尼德兰等地的布鲁日、根特、安特卫普等都十分有名。
2、城市人口与城市比例:1万人以上的人口城市不多见,大多数城市的人口很少。各国城市居民在本国人口中的比例很小。
三、中古西欧城市社会经济与阶级关系
1、城市生产、城市商业、城市金融业:城市的生产主要是手工业,手工业的生产单位是作坊,作坊的主人是行东或师傅,其下有帮工和学徒二三至四五人。城市手工业建立有自己的组织行会。最初,城市的手工业兼营商业,随着贸易的发展,独立的商人阶层兴起,他们也有自己的联盟商人公会。在经济和政治势力上往往压倒手工业行会。一些大商业人更是势力显赫,他们大多控制了商人公会,操纵市政,形成了城市贵族。
2、城市阶级斗争:城市兴起后,引起了阶级结构和阶级斗争形势的变化。绝大部分多数城市是兴起在封建领主的土地上,他们把城市看成是自己的私人财产,而肆意勒索。为此,城市市民普遍展开了反对封建主的斗争,以争取城市的自己权利。城市争取自治权的斗争方式主要有两种:一是“赎买”方式、二是武装斗争方式。
城市获得自由或自治权后,城市政权逐渐落入城市贵族手中,为此又出现了城市内部的政治斗争:“行会革命”(手工业者行会向城市贵族夺取政权的斗争)和城市下层人民反城市商人贵族和大行东的斗争。
3、欧洲集市与贸易区:主要有香槟集市、地中海贸易区、北海与波罗的海贸易区
第六节 十字军东征(重要)
一、十字军东征的背景
1、罗马教廷扩张神权的需要:罗马教皇借口要从塞尔柱突厥人手中夺回圣地耶路撒冷和小亚细亚,号召向东方穆斯林进行“圣战”,以借机扩大罗马教廷的神权统治范围,吞并东正教。他们组织的东侵军队将红十字缝在衣服上,故名“十字军”。
2、西欧封建主的掠夺需要:西欧的封建主是东侵的主力,目的是去东方掠夺土地和财富。西欧的商人,特别是意大利商人,想夺回地中海东部地区的贸易控制权。
3、破产农民的需要:他们受到宗教宣传的蒙蔽和封建主的威胁利诱,也想去东方寻找没有压迫剥削的乐土。
二、十字军东征(11-13世纪,即1096-1270年)
1、东征的开始:1095年教皇乌尔班二世在法国的克勒芒会议召集会议,进行狂热煽动。十字军迅速组织并开始行动。
2、十字军的组成:以法、德、意的破产农民组成远征队伍东侵。
3、东征的主要过程:主要有八次十字军东侵。
4、十字军东征的影响:一是给中近东和西欧各国人民带来了深重灾难。二是在客观上也扩大了东西方已存在的经济文化交流。
第七节 西欧各国的发展与相互关系(很重要)
一、英法“百年战争”(1337—1453年):
表面是英、法两国王位之争,实际上是两国的领土战争的继续,同时也为了争夺在佛兰德尔地区的商业利益。1337年,英王、法王相互向对方宣战,战争爆发。重大的事件有:1356年的普瓦提埃战役,1428年法国女英雄贞德与“奥尔良之战”。战争初期英国接连获胜,后来法国转败为胜。双方战争断断续续持续了一百余年,1453年,英、法两国签约,英国除加莱港外,全部退出法国。
二、法国封建君主专制的确立
1、16-17世纪法国的社会经济和阶级关系:15世纪末,随着中世纪封建割据局面的消失和法兰西统一民族国家的形成,法国社会经济得以较快地发展。首先是少数富裕农民阶层的出现,其次是“佩剑贵族”越来越多地依附于王权。三是法国教会也逐渐托庇于王权,1516年法王与罗马教皇签订的《波隆那条约》将法国大主教、主教等高级教职都由国王任命,教会的大部分收入也归国王,法王实际上成了教会的首脑。与此同时,城市工商业的发展和资本主义萌芽的成长,新兴资产阶级逐渐登上历史舞台,社会阶级关系发生变化,这些迫使统治阶级开始寻找新的政治统治方式。
2、君主专制制度的确立与意大利战争:法国专制君主制度开始于路易十一统治时期,到法兰西斯一世才最后确立。此时,国王集大权于一身。从15世纪末起,法国国王就一直进行侵略意大利的持久战争,延续了半个世纪,最后签定了《卡托.坎布累奇和约》,法国得到洛林地区的麦茨和凡尔登诸城,放弃了对意大利领土的要求。
3、“胡格诺战争”(1562—1594年):16世纪初,路德教传入法国,随后,加尔文教也接踵而来,加尔文教徒被称为“胡格诺”教徒。随着胡格诺贵族和国王与天主教贵族争夺政权斗争的逐渐展开,形成了两个互相敌视的政治集团:一个是以东北部吉斯公爵为首的天主教集团,另一个则是以中部贵族波旁家族安东等人为首的胡格诺派。1562年,双方发生胡格诺战争。1572年又发生天主教屠杀胡格诺教徒的惨案“圣巴托罗缪之夜”。
4、封建君主专制的强化(波旁王朝,1589-1792年):1589年,亨利四世继位,开始波旁王朝的统治。亨利为巩固地位,放弃了新信仰,又于1598年4月颁布《南特敕令》,实施宗教自由。这也是西欧第一个宗教宽容的敕令。它标志着双方停战讲和,法国内战结束,王权重新得到巩固。此后,亨利在政治上继续削弱封建分裂割据势力;在经济上恢复发展残破的社会经济,推行重商主义政策;在外交上,竭力笼络英国、荷兰、瑞士等新教国家,将斗争目标对准天主教的支柱西班牙和德意志的哈布斯堡王朝。到路易十三时,经过黎塞留的辅佐,法国封建君主专制制度不断强化。
三、英国封建君主专制的确立
1、资本主义萌芽:16世纪以前,英国工业并不发达。毛纺织业出现后,产生了分散的手工工场。随着英国毛纺织业的迅速发展,逐渐出现了许多大规模的集中的手工工场。这种集中的手工工场最早出现在14世纪。除纺织业外,采矿和冶金也出现了这种资本主义雇佣劳动。其他行业也出现了农村的手工工场。商业也日趋繁荣。与此同时,海外贸易、走私和奴隶贩卖也发展起来。
2、圈地运动和人民的反抗:15世纪末十七妾,由于毛纺织手工工业的发展,羊毛的价格不断上涨。结果导致了圈地运动的产生。它始于15世纪的70年代,首先发生在东南部恼春风。这是一种用暴力掠夺农民土地的私人运动。16世纪30年代开始的宗教改革和随之而来的对教产的大规模掠夺,更加速了剥夺农民土地的过程。圈地运动的实质就是剥夺农民的土地,是英国土地制度变革的主要手段。其结果是将封建土地所有制和小生产者的土地所有制,改造成为资本主义土地所有制。这又对英国农村阶级关系的变化产生了深刻影响。一方面它加速了贵族的分化,产生了新贵族。另一方面更加速了农民阶级的分化。从16世纪30年代起,都铎王朝就颁布了一系列迫害流浪者和农民的法令,称“惩治流浪者的血腥法律”,这又导致人民不断的起义。
3、都铎王朝的专制统治:1485-1603年,英国都铎王朝统治时期,王权得到空前加强。从亨利七世开始,继续打击地方大贵族的残余势力,它依靠新贵族和新兴城市资产阶级,加强王权和国家经济实力,设立“星室法庭”,1540年又设立“枢密院”。16世纪亨利八世又进行了宗教改革,进一步加强了王权。中间虽然经过“血腥玛丽”的曲折,但到伊丽莎白女王在位时(1558-1603年),宗教改革终于获得成功,亨利八世确立的新教国教(又称安立甘教)此时得以巩固。并且李忠堂,女王还大力加强王权和发展英国经济,1588年还击败了西班牙的“无敌舰队”,确立了英国的海上霸权,并为其大规模的海外殖民掠夺提供了条件,为建立殖民帝国奠定了基础。
4、清教运动:英国的资产阶级和新贵族对宗教改革并不满意,要求以加尔文教的精神对英国国教进行较彻底的改革,彻底清除其中的天主教残余,这种主张被称为“清教”。提出和拥护这种主张的人被称为“清教徒”。到16世纪末,在清教集团中形成了两个主要派别:长老会派和独立派。清教徒受到国教的严厉迫害。到斯图亚特王朝时期,清教与国教的矛盾更加加剧。而此时,资本主义经济也更加发展起来,于是资产阶级与封建阶级的矛盾在清教问题上日益明显。
四、德意志的分裂割据局面
1、皇帝与教皇之争——1077年卡诺沙之辱:教皇格里哥利七世与德国皇帝亨利四世之间为争夺对德国教会控制权而进行的一场斗争。罗马教皇最后强迫亨利前往卡诺莎城堡乞求宽恕。
2、1122年“沃姆斯协定”:是卡诺莎之辱的继续。最后订立该协定,使德皇让出了一部分控制本国教职选举与授予的权力。
3、“大空位时代”(1254-1237年):指德意志各封建诸侯通过“帝国议会”控制了皇帝的选举,从而出现了没有皇帝的时代。
4、1356年“黄金诏书”:是皇帝查理四世进一步向诸侯屈服而颁布的文件。它确认德皇由当时权势最大的七个选侯固定在法兰克福城推选,承认各诸侯在其领地内享有司法、行政、军事、铸币及矿产开采的特权。封建大诸侯成了国家命运的主宰。
5、1367年“汉萨同盟”:严重的封建政治分裂割据,阻碍了德国城市的发展,为此,各城市被迫按地区结盟来保卫城市自身的利益。其中以1367年组建的“汉萨同盟”最有名。它以北德城市为主。拥有武装、金库、宣战、媾和与缔约的权力。它主要从事中介贸易,称霸北海、波罗的海达一个多世纪。
五、收复失地运动与西班牙统一国家的形成(1512年)
从11世纪起,随着封建割据混战局面的出现,后倭马亚王朝分裂为萨拉哥撒、塞维尔等许多小王国。北部一些由逃亡的西哥特贵族建立的基督教小王国,乘机展开了反对异族征服的“收复失地运动”。“收复失地运动”延续了数百年,是中古西班牙历史上一次伟大的民族解放运动,它有力地激发了各阶层人民强烈的民族意识,为西班牙的统一奠定了牢固的基础。
13世纪后期,比利牛斯半岛上出现了在“收复失地运动”中逐渐形成的卡提斯、阿拉冈和葡萄牙三个王国,其中以卡提斯最强大,其国土约占半岛总面积的3/5。1469年,阿拉冈和卡提斯通过王室联姻联合起来,1479年,两国正式合并,西班牙封建统一国家形成。1492年,攻克格拉那达,将穆斯林占领者全部驱逐出境。1512年,西班牙又兼并北部的那瓦尔王国,除葡萄牙外丁仕源,整个比利牛斯半岛归于统一。
六、11—15世纪的意大利
10第十章中世纪东欧与亚洲的历史
第一节 斯拉夫人以及俄罗斯的早期历史
一、斯拉夫人的分布
1、西斯拉夫人:捷克人、摩拉维亚人、波兰人
2、东斯拉夫人:俄罗斯人
二、俄罗斯的早期历史
1、基辅罗斯公国与社会的封建化:6至9世纪,东斯拉夫人广泛分布在东欧平原上。约从9世纪起,居住在北欧的诺曼人不断侵略东欧内地,他们被称为瓦兰几亚人。862年,瓦兰几亚人的军事首领留里克征服了东斯拉夫人的诺夫哥罗德王公和基辅政权,形成了瓦兰几亚人统治的基辅罗斯公国。此后,他们逐渐与东斯拉夫人同化,接受了当地的语言文化与生活习惯。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和拜占廷文明的影响,基辅罗斯的封建化开始出现。并与拜占廷皇室联姻,宣布以东正教为国教。到12世纪时,基辅罗斯分裂为一些独立的封建小国。
2、莫斯公国的崛起与蒙古统治的崩溃:13-14世纪,蒙古开始入侵基辅罗斯小国。1243年,拔都侵占伏尔加河,以萨莱为都城,建立了钦察汗国。在蒙古人统治期间,莫斯科公国在13世纪合并周围地区而形成。随着其势力的强大,它打败了蒙古人。到伊凡三世任莫斯科大公时,他采取一系列措施来实现俄罗斯的领土与政治统一。在国内,他创立了中央集权的君主制,号称“沙皇”。并颁布全俄第一部法典,开始强化农奴制,在对外扩张方面,他结束了蒙古的统治。
3、俄罗斯多民族统一国家的形成(16世纪初): 在瓦西里三世时,他继续扩张,使俄罗斯多民族国家开始形成。
4、沙皇专制制度的建立及其对外扩张:伊凡四世(“恐怖的伊凡”或伊凡雷帝)上台后,进行改革,主要表现在司法、军事、行政机构等方面。1565年他还推行了一项新的重大政策,把全国土地划分为两大部分——沙皇特辖区和“杜马”管理的普通区。并严厉镇压大贵族的反抗。最终使沙皇的专制集权制度得以确立。俄罗斯的国家实力迅速增强。从1552年起,他向东进军,夺取钦察汗国的遗产,在西方,向波罗的海国家扩张。
5、封建农奴制的加强与罗曼诺夫王朝的建立(1613年):伊凡四世还采取调查户口、土地,颁布禁止逃亡等措施来强化农奴制。1598年,留里克王朝绝嗣,出现了贵族政权的混战。结果在1606年爆发了波洛特尼科夫领导的农民起义。这是俄国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的农民战争。1613年,大贵族米海尔.罗曼诺夫被缙绅会议推选为沙皇,从而开始了俄国历史上罗曼诺夫王朝的统治。
第二节 奥斯曼土耳其帝国
一、奥斯曼土耳其的崛起与扩张
1、奥斯曼土耳其人的早期历史:土耳其人的祖先是我国北方游牧的突厥人。6世纪末,在中国隋朝进攻下,突厥分裂为东西两部。唐朝时,其中一支塞尔柱土厥人,由中亚北部草原迁至锡尔河下游,接受了伊斯兰教。突厥人与小亚细亚居民,主要有希腊人、亚美尼亚人、库尔德人,融合成土耳其人。
2、奥斯曼土耳其人国家的建立(1299年):奥斯曼土耳其人是西突厥人的一支。11世纪下半期,土耳其人进入小亚细亚,在奥斯曼任首领时,于1299年宣布独立,这个新国家就被冠以奥斯曼的名字。
3、奥斯曼土耳其人的扩张:从14世纪初起,土耳其人开始对外扩张。其主要目标是拜占廷,到1396年,基本控制了巴尔干半岛。
二、土耳其扩张的再起(15世纪前期)和君士坦丁堡的陷落(1453年)
15世纪初,奥斯曼土耳其一度衰落。到15世纪中期,穆罕默德二世统治时,土耳其的国力逐渐崛起,便把夺取君士坦丁堡作为了主要目标。经过充分准备,1453年,土耳其终于攻占了拜占廷首都君士坦丁堡。历时一千多年的拜占廷帝国(东罗马帝国)灭亡了。拜占廷帝国灭亡后,土耳其继续对外扩张,分别向欧洲、伊朗、两河流域、亚美尼亚、格鲁吉亚扩张,1536年征服了阿拉伯半岛,还占领了北非埃及、的里波里、突尼斯等。16世纪中叶,奥斯曼土耳其便成了地跨亚、非、欧三大洲的封建大帝国。
三、奥斯曼土耳其帝国的封建统治与社会经济
奥斯曼土耳其帝实行中央集权的专制统治,苏丹是全国权力的最高代表,集行政、军事、宗教、司法、财政税收权力于一身。苏丹之下,分为三大系统:军事行政、宗教司法、财政税收,分别由大维齐(宰相)、伊斯兰教长、大代夫泰尔达尔(财政总监)负责。他们之间没有直接的隶属关系,其职务的任免权也完全归苏丹。
奥斯曼国家的土地制度与其他国家类似,土地最高所有权归苏丹和王室。在封建主土地上劳动的是农民,他们被固定在土地上,没有封建主的允许,不得转往他处。奥斯曼帝国土地上的劳动者还有不少奴隶,奴隶主要来源于战俘,他们多为宫廷奴仆、贵族的家奴,也有一部分从事农业或在矿山中劳动。奴隶制在土耳其社会中不占主导地位,占据主导地位的则是封建生产关系肇东信息网。
奥斯曼的社会成员为两大集团:即阿斯凯里和莱亚。阿斯凯里包括武士和文人,他们的职责是进行战争,指挥军队和管理国家,没有纳税义务。莱亚属于纳税阶层,包括商人、手工业者和农民。税收制度通常分为两类:一类是按照教法规定交纳的,另一类是根据习俗和传统征收的。
四、奥斯曼帝国的衰落(17世纪中叶以后)
长期的战乱、征服和重税的剥削,使得奥斯曼帝国的民族矛盾和阶级矛盾极其尖锐,从15世纪起,各地人民的起义就接连不断。至17世纪初期,国际形势对土耳其越来越不利。俄国、伊朗、西班牙、奥地利等国先后打败土耳其。在国内,随着苏丹在军事上的一再失利,其威信也大大下降,中央权力日渐衰弱。17世纪中叶以后,强大一时的奥斯曼帝国,就在内外交困之中逐渐衰落下去。
第三节 中古印度:从笈多王朝到莫卧儿帝国
一、印度封建制度的形成(4—7世纪)
1、旃陀罗笈多与笈多王朝兴起与强盛(约5世纪初):从3世纪起,统治北印度的贵霜帝国逐渐衰落,北印度陷入分裂混战的局面。4世纪初,在摩揭陀又兴起了笈多王朝,其君主旃陀罗笈多统治时,开拓疆土,征服恒河流域及中印度一些小邦。其后继者向南印度进攻,又向西扩张,抵达阿拉伯海。到5世纪初,笈多王朝统一印度,成为中古印度史上第一个封建大帝国。
2、印度封建制逐步形成(7世纪):5世纪中叶,嚈哒人自中亚入侵印度,笈多王朝瓦解。6世纪末。德里北面的小邦坦尼沙逐渐崛起,在其君主戒日王统治时,大致统一了北印度。戒日王死后,北印度分裂成许多小邦。此时,南印度分裂更为严重,一直没有出现过较为稳固的统一政权。就在这一过程中,印度从3世纪开始了从奴隶制向封建制演变的历史过程,直至7世纪,封建制才得以形成。
二、种姓制的变迁与印度教的产生
1、“阇提”制(种姓制)的变迁:在印度封建化过程中,奴隶主阶级统治人民的种姓制度发生很大变化。原来最高种姓的婆罗门都是僧侣等级,现在包括封建主、官吏等。刹帝利种姓变化不大,但封建主开始归于这个等级。吠舍种姓变化较大,古代时包括农村公社成员及工商业者,现在仅包括商人、高利贷者。首陀罗种姓,此时专指依附农民与手工业者。随着劳动分工日益细化,农民与手工业者此时更分化组合成不同职业的社会集团——“阇提”(种姓)。“阇提”具有严格的等级性与排他性,职业世袭不变,实行集团内婚,并有其内部管理机构和共同遵守的规则。不同种姓享有不同的社会地位,各种姓之间的隔阂进一步加深。另外还形成了不可接触的“阇提”即“贱民”。
2、印度教的出现:印度教是婆罗门教与佛教长期融合的产物,随着封建制的发展而逐渐形成。在印度教的传播过程中,佛教在其发源地印度日趋衰落。与婆罗门教一样,印度教也不是由某一教主所创立的宗教思想和组织形式,而是在社会长期发展过程中形成的宗教信仰、哲学、文学和风俗习惯等等方面的综合。印度教崇信三大主神:梵天、比湿奴和湿婆。印度教吸收了佛教的某些教义,宣扬法、利、欲和解脱这所谓的人生四大目的。
三、德里苏丹的统治(1206—1526年)
1、德里苏丹政教合一的专制统治:从七世纪后期起伟岸蟑螂,分裂割据的北印度不断受到异族的侵犯。12世纪末兴起于阿富汗的廓尔王朝征服了整个北印度。其封建统治者自立为苏丹,以德里为统治中心,从而开始了印度史上的“德里苏丹时期”。德里苏丹实行政教合一的封建君主专制统治,集全国的行政、司法、财政、军事与宗教大权于一身,其下由宰相维齐尔及各类官吏辅政。地方设若干行省,由苏丹任命总督掌一省之军政大权。
2、封建制度的进一步发展:在苏丹阿拉乌丁(1296-1316年)统治时,德里苏丹国达到鼎盛时期。这是中古印度封建制度进一步发展的历史时期。外在徚封建统治者为巩固其统治,凭借其强大的军事征服声威,依照伊斯兰教传统,建立了封建土地国有制。在“德里苏丹时期”,工商业也受到封建主的统治。此时,南印度却多处于封建王公分裂割据的状态。
四、莫卧儿帝国的兴起与衰落(1526—1857年)
1、中亚封建主巴布尔占领印度(1526年):自15世纪初起,德里苏丹国内阶级矛盾加剧,人民反抗斗争不断发生,各地封建主拥兵自重,苏丹权威日衰,这给外族入侵以可乘之机。16世纪初年,来自中亚的封建主巴布尔率军占领阿富汗,进而入侵印度,1526年攻占德里。此后,巴布尔及其后代在印度不断扩张,相继征服了北印度大部分地区。巴布尔建立的国家被称莫卧尔帝国,它在名义上一直存在到1857年。
2、阿克巴的统治(1556-1605年):在巴布尔的孙子阿克巴统治期间,为缓和社会矛盾,加强统治,进行了一系列改革。他的主要措施表现在:消除地方割据,加强中央集权;调和统治阶级内部由于民族、信仰不同而产生的矛盾,尤其是改变原来的宗教歧视政策;他还采取适当的经济政策;还废除印度一些传统的陋俗,从而缓和了外来民族与土著、伊斯兰教与印度教之间的矛盾,促进了社会经济的发展。此外,他还继承了德里苏丹的土地政策,实施一种军事采邑,即分封制。这种封地称为“扎吉尔”,受封者称“扎吉达尔”,此外还有一些未属于帝国的世袭土地,他们的占有者被称为“柴明达尔”(意为土地持有者)。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印度社会工商业也获得了一些进步,但封建统治的掠夺却阻碍着印度资本主义的发展。
3、帝国的衰落:从17世纪起,莫卧尔帝国逐渐走向衰落,给西方殖民者造成了可乘之机。
第四节 日本封建国家和古代文化
一、大化改新与日本封建制的开端
1、奴隶制大和国的建立(3世纪后期):日本最早的居民大约是熊袭人和虾夷人。今天日本人的祖先,大概是从亚洲北部大陆或东南亚的民族来到日本后与土著人融合而成的。公元前6至前2世纪,日本处于新石器时代。3世纪在北九州出现了日本第一个奴隶制国家——邪马台。3世纪后期,本州中部又兴起了另一个奴隶制国家大和国。大和国的统治阶级役使“部民”从事生产劳动。“部民”的身份类似奴隶,没有人生自由。大和国的首脑称天皇,是世袭的专制君主。到5世纪时基本统一日本。
2、大化改新(646年):一方面是广大部民与平民不断反抗,另一方面,是统治阶级内部,皇室与贵族之间为争夺部民、土地而存在的严重矛盾,皇室与一些留学中国唐朝的学生,立志仿效中国,建立中央集权的政治制度。7世纪初对对子大全,圣德太子初步进行了改革,竭力加强皇权。645年,革新派中大兄皇子等发动宫廷政变,消灭旧贵族苏俄氏的势力风尘三女侠,拥立孝德天皇,夺取了政权,并于646年(大化元年)颁布改新诏书,推行改革。废除王室与一切贵族的私有领地和部民,将全国土地和人民都收归国有,成为公地和公民。制定“班田收授法”。仿效唐朝设立中央、地方的政府机构和官职,确立中央集权的政治制度。实行征兵制,军权归中央谢高峰。
3、日本封建制的确立:701年,朝廷编订《大宝律令》,才将上述改革措施以法律形式肯定下来。“大化改新”是日本社会向封建制过渡的历史标志,改革后,以班田农民的劳动为社会生产的基本形态,逐渐取代近似奴隶的部民生产,封建生产关系开始初步形成。
二、封建制度的发展与幕府政治
1、从班田制到庄园制:从“奈良时代”(710-794年)开始,班田制越来越不适应社会经济的发展,农民负担越来越重,班田制实际上是国家把农民束缚在土地上进行剥削与奴役。723年制定“三世一身法”。743年又规定,垦田永归私有,不再收回。到9世纪末班田制完全废止。随着班田制的瓦解,贵族私家占有的封建大庄园不断发展起来,到平安时代(794-1192年),庄园制成为日本一种重要的土地制度。庄园土地以水田为主,其次还附有山林、池塘等。庄园的劳动者如无庄园主允许,不能迁移或改业,其地位实际相当于农奴。
随着庄园制的发展,地方豪强的势力日益膨胀,对中央的政治离心倾向坚强,逐渐形成封建割据势力。因庄园的兴起,滋生出特殊的武士集团。它是庄园主的私家武装,其成员称为“武士”。这股力量的地位日显,逐渐成为以地方豪强为核心的封建军事贵族。
2、镰仓幕府的建立(1192-1333年):平安末期,大贵族专权,天皇势力渐衰,1192年,关东源氏贵族击败关西平氏,夺取中央政权,在廉仓建立幕府,其首脑称“征夷大将军”,从此,日本进入了封建军事贵族的统治时期。
三、封建割据混战与农民起义
1、室町幕府(1336—1573年)与“南北朝时期”(1336-1392年):1199年到1221年,发生“承久之乱”。此后封建割据仍然不断。1333年,天皇讨伐幕府苏笠汶,又发生封建主之间的混战。1336年,武士足利尊氏废黜天皇,在京都建立了幕府,史称室町幕府(从地三代将军起,居于京都的室町得名)。hgame网站而天皇则另在京都以南建立朝庭,以之对峙,这一时期被称为“南北朝时期”。
2、“应仁之乱”(1467年):1467年因死八代将军继嗣问题引起了一场全国范围内的封建大混战,持续10多年。史称“应仁之乱”。
3、“战国时期”(1467-1573年):应仁之乱后又进入了“战国时期”,延续百余年。
2、工商业经济的发展与政治统一的重建(1590年):这期间,随着工商业的发展,到16世纪时,旧的封建势力在战乱中被消耗殆尽,崛起了“战国大名”——新兴的武士地主阶级。经过百余年的兼并战争,战国大名开始了统一日本的战争。其中,织田信长崛起。1582年,其大将丰臣秀吉继续统一大业,到1590年基本完成国内统一。
3、德川幕府(或江户幕府)的封建专制统治(1603—1867年):丰成秀吉死后,他的部将德川家康继位,于1603年在江户建立了幕府统治,史称“德川幕府”或“江户幕府”。这期间,德川幕府采取了强化幕府统治,巩固中央集权等诸多措施,包括强化封建专制、“武士道”精神等等。
四、日本文化
1、中日文化交流 2、日本文字 3、文学艺术
往期精彩回顾
世界古代史考研精华笔记①
世界古代史考研精华笔记②
中国近现代史考研精华笔记③
西北大学,东北师范大学、湖南大学2017年历史学考研真题
2017年苏州大学、南京师范、陕西师范大学历史学考研真题
历史学考研中7类名词解释如何复习?
2017年复旦、厦门大学、云南大学历史考研真题
同学,你要的中国史大事年表总结请查收!

分类:全部文章 | 标签: | 查看:347
到阜阳六百里影评刺刀英雄37集在线观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