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ettogether世界读书日系列文章九 读经典的方法之我见-曼宇文化

2018年07月18日

世界读书日系列文章九 读经典的方法之我见-曼宇文化
读经典的方法之我见
作者:秦援晋懿德国学青年讲师团导师

一般人都承认,人活一世,须得读几本书才行江油都市网。但生活在当今世界,书已泛滥成灾,是不是随便拿起一本书,只要读起来就肯定有益呢?“开卷有益”这句古话还适用吗?直率地说:如果你不巧拿起的是一本庸俗、滥污的书,开卷非但无益,还会产生极大的害处。精神界也是充斥着垃圾的,稍不当心,你就可能会吃进垃圾,比垃圾食品更有害呢!足见择书的重要。
择书有没有标准呢?有,但因人而异。那么有没有生而为人就共同地可以读一读的书呢?我答不上来。范围再缩小点千百度简谱,生而为中国人,有没有可为中国人全体所集体阅读的书呢?有,这就是我们中国文化中的经典。一个中国人之所以可以被称为中国人心雨简谱,不是你生而有黑发黄肤,有中国民族之血统,你就自然天成了,你需要经历中国文化经典的滋养才成。这些话都很老了,我记得杜维明教授几十年前就讲过类似的话。今天我们把这个道理视为当然,然后进一步深入问一下:应该用什么方法读经典?这个问题虽然言人人殊,但有些路子是共同的。
苏东坡送安敦秀才失解西归的诗中有句云:“旧书不厌百回读,熟读深思子自知。” 有一种异文:“旧书”为“好书”。我们把两种异文汇在一起阐发,则“旧的好书”即为经典。苏东坡在这里给我们提供了一个方法:经典要反复读,要拿出读至百遍也不厌的劲头。
这个方法很好,而且是基本的。可是一部经典,历千百年,经过几十代人的阅读、咂摸,会留下大量的心得。那么这些心得属于“百回读”时应当读的内容吗?这就是个问题。
我个人的见解是,应当和着前人的注、评、发挥的文字一起读经典文本。理由是什么呢医仙王妃?理由就是,经典所影响于后人思想行为的,不仅是它的白文,还有层累地加于白文之上的后人文字,可以说,经典是层累地造成的立刻贷。以“四书”为例,影响这八百年中国人思想意识的,岂止“四书”的白文而已,恐怕更多的是朱熹的集注文字,正是这些集注文字主导了后人对“四书”白文的理解方向与定位,好处在这里,坎陷也在这里。
我主张的读经典的方法是这样的四部曲。第一步,找一、二部好的注解本,先把文意疏通了马克达蒙。人常说,读经典要解得其微言大义,这第一步就是要理解经典的“微言”,尽管经典外露的语言并不微,那只是与其背后的“义”相比才这么说。第二步,选择史上最有价值的几部解释本,一部一部仔细读,黄光宏然后把各部放在一起对读,gettogether你基本就掌握了前人几种思想的大义和它们之间的差异。第三步,找白文(即不带任何注解评释的文字)的经典诵读默识咸网,涵泳不已,融会前人之阐述,结合自己的阅历,逐渐形成(有时会从脑际油然升起)自己的心得。第四步,把自己的心得落实于自己的行动上,达到知行合一。我把这步也算在读经典的步骤内,排在最后一步:即终成正果。
上面的步骤,我用几个读经典的案例演绎之,可能会更清楚,易于明白些。
以《论语》为例。第一步火日立,以杨伯峻先生的《论语译注》,或钱穆先生的《论语新解》,或二书结合对照,逐篇逐章细读,疏通文义。第二步,取三国时魏国何晏的《论语集解》、南宋朱熹的《论语集注》、明代张居正的《论语讲评》、清代刘宝楠的《论语正义》、近人程树德的《论语集释》,每本细读,或抽章对读,大致可以获得前人对《论语》怎样解读,他们由经文生发了些什么己意。第三步,今人读了注释过的经典,再读白文,悉心涵泳,有了己意古剑太初,讲出来,写出来,就成了今人对《论语》的解读。在此,我们举李泽厚先生的《论语今读》,与作家王蒙读《论语》心得的《天下归仁》为例独脚仙茅。李泽厚先生读《论语》有一个特别的参照系,即西方哲学,虽然有人讥他的所见为“野狐禅”,是经典解说中的异数,但这种贬评,适足见出他有特点。试想如果汉代的经师复活一下,读到朱熹的《论语集注》,岂不大吃一惊,斥为“野狐禅”了吗?但这无损于朱熹注本的经典地位。王蒙先生的《天下归仁》郑桂桂,乃是以一个作家依他所掌握的史实与他的亲见亲闻来体会《论语》,学理与感慨并发,其风格与其见识,皆可支撑其为后代人眼中的经典。我们与李、王两先生幸处同一时代,这样的体经之作,也是需要读一读的。第四王昱淇,知行合一。笔者素昧李、王两先生,对他们的“行”,实是一无所知,请谅我不敢信口开河了。
以《孟子》为例周希汉。第一步,以杨伯峻先生的《孟子译注》、傅佩荣先生的《我读孟子》,逐篇逐章细读,务求疏通文义。第二步,取东汉时的赵岐的《孟子注疏》、南宋朱熹的《孟子集注》、明代王夫之的《读四书大全说》、明代张岱的《四书遇》、清代焦循的《孟子正义》、清代戴震的《孟子字义疏证》,每本细读,大致可获知前人对《孟子》的解读,以及他们在解读时发挥了些什么。第三步,今人读了注释过的经典,再读白文,悉心涵泳,有了己意,讲出来,写出来,于是成就了今人的《孟子》解读。例如南怀瑾先生的《孟子旁通》,以春秋战国史事,加以他所见所闻社会现象,讲述他所体会之《孟子》;再如今人赵又春的《我读孟子》,实是一部以自己的见闻证悟《孟子》或批评《孟子》的书;至于整体平平而偶显峥嵘观点的关于《孟子》的注解、研究著作,坊间很多,皆可翻翻。第四步,知行合一,笔者不谙这些作者之为人邱思婷,在此不能述一字。
上述我的“四部曲”读经典方法,仅是一家之言。我自己是这样做的,自以为对经典的理解确有些进益。但此种方法是否能够普遍开来吕剧借年?我自己不敢有这种确信,在此且不自秘,公布给读书界诸君子,略尽献芹之意。
山西文化书院青少年周末书院戊戌岁招生简章

分类:全部文章 | 标签: | 查看:345
刺客魔传笔趣阁制造情缘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