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女大学生东北银为啥都脚着自己普通话害行?-网易新闻

2018年11月26日

东北银为啥都脚着自己普通话害行?-网易新闻



?来源:上流UpFlow(heyupflow)
说东北话的人都有一个共同的认识——他们觉得自己说的是标准的普通话。
来自辽宁的九亿少女的梦——林更新实力验证了这种说法:“在下毕业于上海戏剧学院,当年我的表演主讲老师是吉林人,班主任是沈阳人,台词老师是沈阳人,所以我一直觉得我的台词完全Ok。”

如果你身边有认识的东北人,大概就会发现,他们对自己的口音问题往往也有着同样的误解:

“我脚着我普通话害行,可存正了,应该听不出我是东北银。”
相信很多人看着自己东北小伙伴的“迷之自信”,都会不由得深深思考起这个问题——为什么东北人认为自己说的东北话就是普通话?
东北话确实很接近普通话
在评价东北人的普通话水平之前疯狂烤翅加盟,首先需要明确的一个问题是:什么是普通话?
普通话是以北京官话语音(区别于北京胡同话)为基础音,加以部分修正后作为标准音,以北方话为基础方言,以典范的现代白话文著作为语法规范的现代汉语标准语。
你可能不会想到,当下东北官话和北京官话确实是最为接近的两种方言,甚至于在学术界,对东北方言应属于北京官话区范围内,还是独立成为东北官话区的问题,至今还存在争议。

《中国语言地图集》中东北官话区的分布图
其实,只要探究一下普通话定义中“北京语音”的形成过程,我们就不难发现,为什么东北话与普通话如此相似。
清朝初年八旗入关,再加上家眷和仆人,大致有10万人以上居住在北京内城,同时,他们还将内城的原有居民强制迁到外城或者郊区,北京城内人口结构的巨大变化悍马h10,对当时的北京话产生了很大影响。
以皇帝为代表的八旗贵族统治阶层所操的、带有浓重东北味儿的汉语口音逐渐成为主流,到清代中后期,这种经融合后形成的“北京官话”已经成为当时的汉语标准音。

北京内城在清代长期是旗人的居住区
辛亥革命之后,韩艺博中华民国教育部于1913年2月召开了“读音统一会”,制定了史称“老国音”的国音系统,以北京音为主,保留了入声。五四运动时期“白话文运动”、“国语运动”的推进,进一步增强了北京话的地位。
1926年,增修国音字典委员会修订了老国音,将汉字读音改为以北京的普通读法为标准,即新国音。现代标准汉语在此基本定型。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后,1955年10月现代汉语规范问题学术会议决定修改原“国语”的名称,将规范的现代汉语定名为“普通话”,并通过普通话的定义。
因此,东北官话、北京官话与普通话之间有着明确的传承关系,而东北官话与普通话相接近,从根本原因上来讲是由于作为现代标准汉语标准口音的北京口音藤原樱,直接继承了东北官话的发音特点。
东三省中越往北,普通话越标准
在全国大部分城市,普通话都是离北京越近的地方说得越好,东北则恰好相反,有人还因此总结出一个如何区分东北不同地区人的方法——
“如果一个人操着一口很浓烈的东北口音,那么他一定是辽宁人;如果一个人非说自己是东北人刑柱之地,可是没有一点东北口音,那么他一定是黑龙江人,剩下就是吉林人。”
这种独特之处,和东北长期以来作为“移民大省”的历史有关。关于北京地区向东北地区的人口流动,主要有以下几方面原因:
一是东北地广人稀、物产丰富,可以缓解关内因为人口众多而带来的生存压力;
二是关内长期的战乱姜次郎,迫使人们迁往相对稳定的东北,还有一部分人,则是作为“战利品”被掠夺到当地;
三是乾隆时期推行的北京旗人遣返东北政策。当时,久居京城及周边的满洲八旗人已经熟练地掌握了北京话比佛利拜金狗,但他们大都终日游手好闲,空耗清廷供给,给清政府带来了很大的经济压力与不安定因素,因此从乾隆至道光年问共有约5000户以上的讲北京话的满洲旗人到陆续到达了哈尔滨周边的地区,也带去了“北京话”;
四是清政府后期被迫放弃了对东北长达近二百年的封禁,并有组织有计划开展的招垦活动,吸引了关内各省的农民“闯关东”,掀起了移民高潮。据统计,在清末民初,从关内移民东北的人数高达2300多万萧瑶。
辽宁作为跨过山海关的第一站,是众多移民的首要目的地,特别是一些山东人从水路闯关东,他们多从山东胶州湾出海。顺风的时候,一个晚上就能漂到大连,大量的胶东移民把包括胶东方言在内的各种特色文化一并移植到大连。
胶东方言逐渐在大连和周围许多地区扎下根来,也因此相对于现在的吉林、黑龙江两省,辽宁话内部的差异更明显。

电视剧《闯关东》
而黑龙江大部分地区,是在解放后才开始了大规模的开发,这一时期普通话教育已经开始特务j歌词,新移民群体带来了较为标准的普通话,所以东北北部的口音相对较轻。
不过,对于东三省内部的人来说,大家显然并不在意这种充满科学论证的差异,每个省的人都觉得自己说的是最正宗的普通话,骄傲地嘲笑其他人的“大碴子味儿”。
是什么“暴露了”东北人的口音
很多东北人可能觉得,自己声母、韵母都没读错、也没把一声读成二声,为什么还有人觉得我说的不是普通话呐,其中最大的原因在于声调阿拉德英雄传。
东北话在发音时,调值高的没有普通话高非洲牛箱头蛙,低的没有普通话低,整体变化幅度也比普通话要小一些血红帽,因为没有达到标准要求,所以听起来就会有口音,但是基本不会影响交流,所以很难发觉其中微小的差异。
除了调值,两者在一些发音上也存在不同:
1、大部分东北人都不说“r”这个音,多会读成y声母,比如:东北人(yin)、吃肉(you);
许多老年人(yén )被脑血栓后遗症所困扰(yǎo) 。
——小品《策划》中宋丹丹台词
2、很多东北人讲话的时候也不分 “z”、“c”、“s”和“zh”、“ch”、“sh”,比如:支(zi)持(ci)、手拉手(sou);
我年轻那时候,那绝对不是吹(cuī):柳叶弯眉樱桃口,谁见了我都乐意瞅(cǒu),俺们隔壁那吴老二,瞅(cǒu)我一眼就浑身(sēn)发抖。”
——小品《昨天今天明天》中宋丹丹台词
3、同普通话相比,在东北话里,韵母“ o ”出现频率非常低,多发音为“ e ”,比如:我(wě )。

东北人平日里的发音习惯也影响到了他们说英语时的口音,比如这份用东北话标注的字母发音表:

将这些发音带入到单词里:
Long 读作“浪”;
hello读作“哈喽”;
gentleman读作“粘特曼”
each读作“意茨”
Back 读作“白克”
另外一方面是因为东北话里面很多是普通话和方言混杂,很难区分出哪些是普通话词汇,哪些不是,这就很令人苦恼了,不信读读下面这一段话,你能准确说出下面哪些词儿属于东北方言么:
你说我儿子净整这格路事儿,让我这当爹的替他相媳妇儿。你说现在都啥年代了,我这当老人的跟着掺和啥劲儿?我说不来吧,他就跟我怄气儿。北京女大学生俺那孩子哪点儿都好,就是有点儿驴脾气儿。这也不怪他,我也这味儿。等一会姑娘来了,我把信一交就算完事儿。
——小品《相亲》中赵本山开场独白
当然退后吉他谱,对于“说东北话的都觉得自己是普通话”这个现象,还有很多原因,比如东北地域范围比较大,一般人在外出上学或者工作之前会战唐门,很难接触到其他口音,自然而然就会觉得“东北话”就是普通话。
在和他人交流的时候,大部分都能互相听懂,也削弱了东北人学习普通话的决心和必要白松树。
不过,在很多人看来,还有一个最最重要的原因,那就是东北话的传染性实在太强,和一个东北人没说两句,不管你原本是多标准的普通话,也都被带跑了,还怎么让东北人觉得自己说得不是普通话。
参考文献
[1] 王红. 赵本山小品中的东北方言[J]. 时代文学月刊, 2010(11):119-120.
[2] 贺巍. 东北官话的分区(稿)[J]. 方言俄国妖僧, 1986(3):172-181.
[3] 王铎. 东北方言对现代标准汉语形成的影响[J]. 芒种, 2014(13):51-52.
[4] 单永贤. 谈东北话与普通话语音的对应规律[J]. 语文学刊, 1995(5):41-43.
[5] 李光杰, 崔秀兰. 论清末民初为东北方言的定型期--兼论东北方言词汇系统的构成[J]. 学术交流阿荣旗贴吧, 2015(2):171-175.
[6] 李光杰. 清末民初东北官话与北京官话的亲缘关系——以明治时期日本汉语教科书及“军用东北官话”课本词语为例[J]. 哈尔滨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医道通天 , 2015(3):77-81.
推 荐 阅 读

(点击图片即可阅读全文)




网易新闻沸点工作室《网易公开课》栏目长期招聘正职编辑/坐班实习生/线上作者,单篇稿费300元-1500元藤木一真。在公众号后台回复“招聘”即可查看。
更多精彩内容 点击下载网易新闻

分类:全部文章 | 标签: | 查看:323
制作饮水鸟玩具模型利益风暴高清下载